联络我们

Contact

为什么是深圳?为什么会有深圳制造?

 

10月11日,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大礼包落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该方案内容在扩大深圳地区市场准入、资本市场、数字人民币、国企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人才、知识产权等等领域均有更进一步优惠政策。

 

简言之,一大批的重磅利好将惠及各行各业,制造业也不例外。对于深圳制造来说,前所未有的营商环境与市场商机将一并涌现。

  人们常常在问:为什么会是深圳?是的,必须是深圳。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敢闯敢试到先行示范,深圳在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之际,已经提出并初步构建了一个“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效率.png

初期时效为先的深圳

  那么,为什么会有深圳制造?

  全球其他城市制造业占城市经济比重普遍在10%以下,但深圳却高到36.6%左右。

  40年前,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给制造业的土壤浇灌了哪些养分?回看深圳制造40年,也许时间早给出了答案。

  如果请您给40岁的深圳加个标签,您脑海里的第一个词会是啥?

  年轻 / 活力 / 奇迹 / 进取 / 热血 ...

  请在评论区告诉我~

1980  从零起飞

1980-深圳.png

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人们

  1979年8月,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破土动工。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以机遇、财富、梦想为寓意,深圳市经济特区正式拉开帷幕,“深圳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中“从零起步”。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代加工,基于当时引进港资的便利条件,1978年12月18日,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村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订一份“三来一补”合同,在上屋大队部楼上200平方米面积办了一个“线圈厂”,自此,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在宝安落地。尔后,各类“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公路沿线的农村即便充分利用祠堂、公社饭堂、大队部改做临时工业厂房,也仍然供不应求。

到1983年,深圳已引进外资企业2512个,其中“三来一补”工业占82%。1981~1984年,深圳每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维持50%以上的超高增速。

1995  制造业开足马力!

1995-华强北.jpg

1995年的华强北赛格广场异常火爆

  由深圳华强北电子贸易业务所带动起的深圳电子业,因为当时该产业链上所需配套的各种元器件只能依赖进口,本土缺乏自主生产能力。1993年,深圳主动放弃了加工贸易红利,停止登记“三来一补”企业;1995年,正式提出“科技兴市”战略,明确把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作为三大技术产业,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年,28岁的处级干部王传福,从一位做投资管理的表哥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开始了镍镉电池的生产。

  到2000年,深圳已有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电视、手机等产品厂家近1600家;半导体、显示屏、光电子器件、印刷电路等元器件应有尽有。而当年的华强北,被誉为“24小时内可以买到任何创意所需全部硬件”的奇迹之地。

  深圳“大胆”的决策,使这座城市及时把握住发达国家电子产业转移的趋势,开始了第一次产业升级,逐渐建立起高科技产业基础。以香港怡高实业公司为例,2003年,企业更名为深圳全能点子有限公司,在深圳建起了新厂,自主研发的产品达200多种,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功由劳动密集型企业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2  “失速”了吗?!

2002深圳.jpg

部分工厂外迁,造成当时一度市场低迷

  尽管加速的制造业主此时风生水起,但由于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难题一并爆发,深圳这个拉动珠三角乃至全中国经济的火车头,竟“不再有足够可供制造业发展的土地”。

  在内忧外患中,深圳逐渐形成“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

  2000年的深圳制造业,并未“失速”,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7.9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7%。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6.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仍然是深圳工业的主导行业。

  面对当时大量“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的“三来一补”企业撤离深圳,向东莞等地区转移,时任深圳市市委书记王荣对富士康外迁如是评价,“深圳愿意成为富士康布局全国、走向全球的一个重要基地和支撑点。”

2013  再升级

  2013年,深圳市政府以“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1+6文件”,深圳第二产业中一般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趋势加快,税负从2012年0.17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0.14,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快速集聚。

2013-电子厂间.jpg

3C电子行业某厂间操作台

  但是,此时深圳制造业外移反而更明显。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外迁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7年华为研发部门转移落户至东莞松山湖。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搬迁至江西南昌,建立产业园。

  这,也是城市产业升级调整的必经历程。自此以后,高新技术成为深圳经济的主心骨和第一推动力量,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据央视数据显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1979年从零起步,至2019年已高达2.63万亿元人民币。

2016年期间,深圳公共财政收入达到7901亿元,实体制造业则是主要推手。其中,在2016年1月至11月期间,华为技术、华为控股分别以纳税169亿元、101亿元位列第一和第三名。

2018  深圳制造“登顶”

2018-深圳.jpg

GDP火速增长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向深圳学习》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2018年深圳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9.5亿元,增长9.5%,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占比72.1%,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占比67.3%,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占比61.3%,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这一年的深圳制造业,又一次获得重磅利好。

  在保障工业用地上——

  2018年,深圳出台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明确工业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少于270平方公里,规定各区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得低于辖区区块线总用地面积的60%,单个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该区块总用地面积的60%。

  在资金支持上——

  2018年,深圳出台工商业用电降成本暂行办法,在落实国家统一降电价基础上,对先进制造业和工商业电价分别再降20%和10%,全年为企业减负40亿元;推进“四个千亿”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2019年,深圳安排400多亿支持产业发展,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支持制造企业。

  2019年的前海,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一批含金量极高的产业项目亮相;光明区,华星光电第二条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加紧建设,助力深圳打造全球大屏幕产业基地中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技术最领先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基地;坪山区,开沃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整装待发,全力推进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20  春风又绿鹏城

深圳湾大桥.jpg

深圳湾大桥

  深圳,依旧是重视制造业的一座城市。尽管产业结构调整,但深圳长期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魄力不变。你看,5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深圳。目前,深圳有9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近2000家经营性企业,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2000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00多项。

  8月,深圳宣布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率先进入5G时代。至此,南方电网深圳公司、招商局、机场、创维集团等企业都已率先实现了5G+应用的全落地。

  仅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498.16亿元,增长率较一季度回升8.7个百分点,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234户,同比上涨38.5%。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深圳GDP比重接近40%。

  以电子信息产业链为例,深圳已形成了通信产业链、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软件产业链、数字视听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LED产业链、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等电子信息产业链。

  今日的深圳,拥有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下一步,深圳将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发展制造业,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一定合理区间。


40岁的深圳,与21岁的ITES工业展,正一同期待,深圳制造的下一个明天。